心灵鸡汤,是春药还是吗啡?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按:面对近千人的会场,主持人高喊出“如果全北京2000多万人早上起来,都想着心情很阳光,空气很好,那一定不会有雾霾”的魔性口号。
这不是科幻镜头,而是新京报近日深入一家叫“创造丰盛”心灵辅导机构所看到的现场。主持人对学员宣称,这叫“共振”。这是一个听起来很熟悉但又充满陌生感的物理学术语,给想象出来的虚幻戴上了一点神秘感。
6月初,“创造丰盛”北京盛典现场,主持人鼓励大家“挥动翅膀,参与共振”。
除了可以解决北京“雾霾”这样的公共问题,他们还告诉学员,只要“打通”个人内心和“宇宙能量”的连接通道,就能解决自己的事业、婚姻和家庭的不顺,收获幸福成功的人生。如何能“打通”?缴费上培训课程。费用五万到八百万不等。
这些课程的核心不是别的,正是心灵鸡汤,同时也吸收了成功学、心理学和宗教元素。
这些年饱受争议的心灵鸡汤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一方面,那些温暖励志的话语似乎确有鼓舞人心、甚至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的“春药”式效用;另一方面,人们又发觉现实世界远比心灵鸡汤更复杂、更残酷,因而心灵鸡汤又常常被指责为是“吗啡”式的镇痛剂。
这个“受到的热捧极高”同时又“受到的批判极多”的字眼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它在指向个人心灵平静与滋养的同时,又令人感觉到有精神麻痹、甚至上当受骗之感?透过“心灵鸡汤”这个稍嫌老套的字眼,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个体生活的压力与挣扎,还有国家发展与转型的野心与无奈。
面对“心灵鸡汤”,我们一言不合就争吵的是什么?
撰文 | 罗东
同“葛优躺”一样,对于“心灵鸡汤”,我们仍然不粗糙地理解一个文化现象。我们不满足于简单评判心灵鸡汤存在混乱的“逻辑谬误”(如前后矛盾、捏造故事和断章取义等),不鲁莽地说心灵鸡汤受众就是“低智商”或“认知短缺”,也不轻易推测心灵鸡汤就能“洗脑”。
道理不复杂。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从宗教、文学、历史乃至到实验科学,逻辑谬误从来就不少,故意为之的也不是没有,这不是心灵鸡汤的本质不足或特征。面对心灵鸡汤明显的逻辑谬误,为什么企业家和官员这样的世俗精英群体也甘愿成为它的“信徒”?他们经历过各种摸爬滚打,实战经验不可不谓之丰富,很难说他们不精明,更难说他们也是“头脑简单”看不到谬误。洗脑,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如果没有身体受到威胁或利益受到诱惑,很难想象心灵鸡汤可以做到。倘若再联想到心灵鸡汤同样在美国很流行,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回事?
“创造丰盛”的部分课程报价
1
心灵鸡汤的真实特点到底是什么?
到了这些年,“心灵鸡汤”才演变成一个公共话题。此前可不是这样。不管是喜欢还是厌恶它,不过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但拐点出现在了2014年。这年4月,微博上突然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心灵鸡汤”运动。
这其中最有力的一类批评指出,鸡汤文只是打扮了一些非常普通或莫须有的人物故事,隐去一个人成功或幸福的多重因素,而无限夸大其中一个或两个因素,添油加醋,再上升到一个看似普遍适用的真理。于是把人变得麻木,盲目地相信这一两个因素而放弃了思考。
是这样吗?是,但也不是。
鸡汤文,只是和大多数的思考方式一样,用了很寻常的“归纳演绎”逻辑。只强调一个或极少个因素对人成功的影响,不能就说是错的。不过是提高故事感染力的一个方法。
真实的问题而是在于,那些被鸡汤文挑选出来的,为什么偏偏只是“忍让”、“努力”、“信念”或“爱”这样一些非常个人化的飘忽不定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别的?
“心灵鸡汤”鼻祖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的在线励志演讲课程
上世纪80年代末,心灵鸡汤刚风靡全美时,这个特点就显得淋漓尽致。那时,它的鼻祖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拖着债务艰难地过日子,但依靠在墙上画下的万元美钞而对未来保持了希望,最终坚持下来度过了难关。他欣喜若狂,看到一个人内心的力量,决定去收集同类的故事,因联想到奶奶熬鸡汤“治百病”,便取名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意指安抚心灵的鸡汤。但用中国的故事说,可不就是通过“画饼充饥”来唤起个人的信心吗?局限于朝向个人内心的思考方式,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就存在。早上打开手机满屏“励志”、“语录”和“人生哲理”的“正能量”是,明朝《菜根谭》也是。坎菲尔德也为自己辩护说,是在祖述伯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前人的智慧。
2
鸡汤文将个人带到一个封闭的自省空间,但不特别
如果回到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在他那本《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到的一个概念“心智品质”,或可获得一些思维上的方向。面对这个经典的读本,一个社会学专业的毕业生大概都不好意思说是它的读者:谁不是?谁又没有读过呢?
但米尔斯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想象力”和“心智品质”依旧振聋发聩,未曾脱离过一个经久弥新的重要议题,那就是个人该如何认知自身的生活境遇,哪些是一个单纯的个人问题,内省就可改变,哪些又是历史的或社会结构性的问题,不得不批判性地反思?倘若一个人能在个人与历史和社会之间自由穿梭,清晰地将个人问题联系到历史的演变和社会变迁,那就拥有了一颗富有想象力的心智。
米尔斯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左翼公共知识分子。他认为,面对资本(capital)和权力(power)对个人的压迫,这颗心智具备想象力、批判力和战斗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
作者: [美]C.赖特·米尔斯
版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可心灵鸡汤就不这样认为。它使用一种温暖软和的口吻诉说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毫不掩饰地坚信个人的内心力量,将个人生活境遇纯粹地归因于个人的态度或信念,因而也切断个人与“历史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将个人带到一个封闭的自省空间。
不过,关注人的内心状态难道就错了吗?将个人的生活境遇归因于“心态”或“信念”等内在因素的,可不只是心灵鸡汤呀,比如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和宗教不亦是如此吗?
百年来,寻求一个幸福的生活,从来不是“以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或“以实证和批判为取向的”社会科学就可以完美解决的。宗教仍然在帮助寻求活着和生存的意义,普通心理学依旧在帮助寻找个人焦虑或困惑的症结。科学技术发展了,有人仍然迷茫于生命,社会自由公平了,有人依旧快乐不起来,而这样的问题确确实实在呼唤面向个人的知识体系。这个意义上,心灵鸡汤不特别。
3
心灵鸡汤与中国改革开放
三十多年前,尽管心灵鸡汤这个翻译自坎菲尔德的词语还未进入中国,但那时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变革却也推动了鸡汤文的兴起。
这场变革前,在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城市的“单位”和农村“人民公社”将民众的生活和工作完全集体化,个人没有选择的自由。但改革开放的帷幕一拉开,单位和人民公社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换来的是个人对恋爱、婚姻、工作和家庭等私人领域的自由选择权,而不再受制于单位或人民公社领导的政治监察和限制。
此后,关注个人的问题,成了一件正大光明的事。阎云翔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对东北农村的观察就向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变化,但这种个体化不是全面或完整的,没有涉及到“个人的公民权利”等范畴。于是,面向个人内心的鸡汤文悄然应运而生,一些诗人和作家也顺势成名,他们对婚恋和人生哲理的写作,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汪国真和周国平是他们中的代表。很显然,心灵鸡汤是同“国家高度集中的集体主义退出历史舞台”和“个体化的破土而出”相伴相生的,因而也推动过个人在心理上的去集体化,功不可没。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陆洋 等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1月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得到强化,国家相信稳定是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个政治前提。只擅长面向个人内心的心灵鸡汤,不仅通过“成功”和“励志”的口号式教导鼓舞了民众参与生产和竞争,相对于关注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公共话题,也能得到政治的青睐。从报纸、文学作品到影视剧,心灵鸡汤风靡各领域,将人们的关注点导向了狭隘的个人领域。这时期,坎菲尔德等人的“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大量被引进到中国,“心灵鸡汤”一词正式出现了。
如果回到心灵鸡汤刚风靡时的美国,那同样是一个变动的八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大约十年后,帕特南(Robert Putnam)写了本《独自打保龄球》。他观察到,那时的美国民众的公共参与热情度已经在降低、投票率下降。被托克维尔所赞誉的社区生活正在衰落,那种喜好结社、关注公共话题、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国人不见了。公共参与精神衰落,个体化来袭,民众更关注内心和个体事务,更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
《独自打保龄球: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
作者: [美] 罗伯特·帕特南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同时期,经过四五十年代的旧社会运动(工人阶级运动)和六七十时代新社会运动的发展,针对阶级、现代性、性别、理性、启蒙和科学主义的诸多反思行动确实推动了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的改良。这样的情形下,对个人不快乐和孤独的归因,也只能更多地转向了个人。坎菲尔德的心灵鸡汤应运而生,屡次登上过《纽约时报》的图书榜单。
心灵鸡汤同人的“个体化”亲和性可见一斑。
4
心灵鸡汤的批评者和支持者
同起源于“个体化”,心灵鸡汤在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心灵鸡汤在时下中国遇到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同时,又在相反的情况下,得到了认同和宣传,积极向国家主导的“正能量”靠拢。局面变动复杂起来。心灵鸡汤变成了一个公共话题,这同心灵鸡汤本身面向个人内心的特点是“南辕北辙”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鸡汤文中的“美好”在残酷的现实中被一次又一次地证伪。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带来收入和财富上的差距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如果差距过于严重,流动的渠道还被堵住了,这一切在公民意识的成长中又恰好被感知到了,问题就会出现。各种反鸡汤文段子中表达了他们的的无奈和自嘲。
“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么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
“你只需看着别人精彩,老天对你另有安排。”
“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
他们直言,人生就是“需要拆穿,鸡汤需要变个味”,带来的是“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
即使在恋爱和友谊这些本来同“现实”关系不大的领域,心灵鸡汤本身也遭到全面的批判。面对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执法和经济问题,社会本身在成长,对批判和反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显然又不是心灵鸡汤能够满足的,甚至还是背道而驰的。
尽管心灵鸡汤解决不了投票率或公共参与这样的美国议题,但还是得到了维系,并没有遭到抨击。大众对心灵鸡汤只寄托了有限的希望,将它局限在“婚姻”和“恋爱”等私人话题上,即使是各种“天花乱坠”的道理(如坚持或努力),也在相对公平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实。哪怕是失败了,具备强大合法性基础的“只要努力,美国梦就能实现”也会将他们导向“自己是否够努力”的方向上。当然了,在巨大的贫富差距面前,美国梦有时也丧失了合法性。冲破鸡汤文的局限,不认为是“心态差”或“努力不够”导致了个人的失败,于是走上街头控诉,像占领华尔街这样的运动才有了民众基础。
从国家高度集中的集体主义中破土而出的个体,对丰富多样且破天荒带领他们关注个人内心的心灵鸡汤,寄托过于厚重的期望。同时,也和“维稳”和“正能量”发生了复杂的联系,乃至有的观点提出,只要内心安静就可以缓解“雾霾”这样的公共议题。这是不可思议的。同时,心灵鸡汤中的“美好”在现实中得不到证实,在根本上导致起大众站出来“反”和“抵制”心灵鸡汤。
但即便如此,相信者中仍不乏精英。他们往往迫于现实利益的顾虑,更倾向于选择保守的态度,只宣称对个人内心的反思和改变。事实上,他们大多是改革浪潮中的成功者,乃至是既得利益者,同普通的大众不一样,心灵鸡汤中的“美好”对他们得到了证实。
励志大师、“心灵鸡汤”鼻祖杰克·坎菲尔德的代表作,《心灵鸡汤》系列被翻译为47种文字、全球销量过亿。
于是,有的真心相信心灵鸡汤的力量,但有的是在成功的路上,掩藏了真实的成功秘密,面对如何解释个人成功时,理由匮乏,心灵鸡汤倡导的“努力”、“忍让”或“信念”等关键词却可以借过来,以至于被夸大到疯狂的地步。作为这个社会的精英,影响不同凡响,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的一些信仰者或追随者变成了新的支持者。但这些支持者不相信或也不愿意承认,他们可能永远也复制不了成功者的成功。
客观地说,心灵鸡汤面向个人内心,可为相信者提供一些鼓励、勇气和方向。这一点不置可否,不然早就被抛弃了。但它本身毕竟只是一个很边缘的知识。
如果社会言论和行动空间仍然狭隘,批判和反思还是很稀奇而显得弥足珍贵,社会对批判意识的需求就会同样旺盛。如果依旧缺乏制度的公平和正义,被社会结构烙下的“命运”印记要得到改变照样困难,阶层流动就还是受阻。因而,也就注定是要掀起一场心灵鸡汤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腥风血雨。唯独这些情况改变了,心灵鸡汤才可能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状态,即不受热捧也又不被强烈批判,从公共讨论的中心退回到它的边缘。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作者:罗东;编辑:走走;未经授权其它公众号、平台不得转载。
点击查看往期精选
▽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脱欧 | 大鱼海棠 | 帕慕克 | 龙榆生 | 逃离北上广 | 精英教育 | 未来图书馆 | 一流大学 | 冰与火之歌 | 奥兹 | 《S.》 | 狗肉节 | 奥威尔 | 文艺青年 | 欢乐颂 | 黄永玉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米有故事 | 杨绛 | 网络直播 | 高考 | 国学 | 大嘴川普 | 民国试卷 | 2015年度好书 | 颜值 | 史铁生 | 冯唐 | 老炮儿 |《斯通纳》| 资中筠 |《海瑞罢官》| 性解放 | 《我的奋斗》| 钱穆 | 孔飞力 | 奇葩翻译 | 剩女 | 弟子规 | 小王子 | 《红楼梦》|钱理群 | 中国式好人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大凉山
点击图片
购买新京报书评周刊特别定制版《阿城文集》~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 E N D -